1.開頭紐約形象太盛,潮水般涌來,一位生活在大都會的當代女作家形象呼之欲出,但拿波里隨展開像維蘇威的火山巖漿般漸盛。2.也沒錯,費蘭特女士在紐約先火起來,畢竟設置議程的宇宙中心。3.精彩的拼盤:作家們用各自精準或生動的語言講出費蘭特作品給人的感受,過癮!好幾次倒回去重讀,也帶給我很多靈光乍現的啟發。4.比如才意識到費蘭特追求的匿名性,不正和Lila一樣么,之前一直只覺得Lenu是她的代言人。5.被點出四本標題和天才女友名字的刻意模糊和互文性,有趣。6.為什么中譯本非要加上“我的”呢?7.她不是故意while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 8.那位Strega獲獎者抖機靈起來神似Nino!9.超想看《碎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