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猩猩系列當中票房慘敗大概也就說明了動物在電影中的景觀式回魂,他者倫理的邊界是劇本情節(jié)設置的非常可供利用的沖突點,猩球大戰(zhàn)比較有優(yōu)勢的就是一開始對凱撒的視角認同,本能反應就沒有這個優(yōu)勢,遲遲無法進入其中,但全知全能的客觀視角又算不上,片頭的猩猩曝光就意味著電影想要進行的是個觸及大腦電波引發(fā)耳鳴的頭疼命題,可是要讓人消化得足夠順暢還是只能用最具有共鳴的闡釋點(保護家人和社畜自由)來召喚更多的觀眾一起發(fā)酵,但這種發(fā)酵容易讓問題變得膚淺,導演的風格化和對鏡頭的掌控力就非常重要,也就是講述這個問題的口吻,這一點《象人》就做得非常好。最喜歡的臺詞是wouldn't that be good?讓我想起了本科老師常說的,試試看吧,哪怕想想也行。